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1的文章

跑步隨筆

跑步,是一件神奇的事,在步伐的流轉間,人的心靈在 那種時刻獲得了平靜。隨著街上的景致無意識被眼睛接收著,一些潛藏在腦袋深處的想法卻是一個個冒了出來,與這種平靜不相違背並行著;有時候是一些理論,有 時候是人生哲學,有時候是作家寫過的一段話,有時候是自己人生的現況,而有時候這些想法在跑完步後盡歸虛無,又被深埋進腦袋深處。 今天趁這些想法還沒重新埋進腦袋深處的同時,提筆記錄下來。這種紀錄的動力通常需要一些動機來支撐,而我最近的動機又蠻充足的。蒙田隨筆這類的散文集,是其中一種動機。 我 今天想到的是,宇宙的虛無論,這或許又是虛無主義的另一種變體。放長時間來說,人類的文明在宇宙悠長的歷史中,或許連一道閃光都算不上,而人的一生所做所 為,對於悠久的時間來說,都是無意義的。這個理論的優點在於,我認為,對於人類心靈而言,是一個暫時的避風港,但是缺點很明顯,有人進了避風港,就不想再 出來了。 人的一生短暫而快速,時間到了越晚期,過得感覺越是快速,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小孩子怎麼才覺得是個抱在懷裡的嬰 兒,卻一下子成了跟自己眼光平視的成年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感覺,或許會造成「及時行樂」的想法,但是也有那種忍受痛苦,然後享受那「快樂一瞬間」精神歡愉 的那種人。 後者有點像是忍耐減重痛苦的拳擊手,在獲得勝利後,所品嘗第一口自己喜愛食物的那種感覺。 這些都會造成人與人思考的落差與觀念的衝突,雙方其實都沒有錯,只要對於自己所需償付的代價有所覺悟就可以了。 而 正因為所有一切最終會歸於虛無,人類本性中的叛逆因子,才會在學會思考後不斷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或是目標來對抗虛無,有的是「家庭」,有的是「財富物 質」,有的是「安定」,有的是「功成名就」,有的是「朋友」,有的是「知識的渴求」,而有的是「莫大的權力與名望」。這些意義與目標,有些會彼此衝突,有 些會和平共處,這些掙扎與協調,是每個人每天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當我們被這些目標與意義要求與纏繞時,有時會痛苦不堪,而花點時間,把自己抽離出來審視自己面對的這些東西,或許又會找到另一層新的意義也說不定。 我無法控制未來的發展,但是我可以控制我此刻的情緒與思考,這也是人類面對任何困境與痛苦的強大武器。

念書求學問當上權力人士,為的是甚麼?

作者轉貼或寫作都想要傳達一個觀念,做學問,為的不是個人成就,而是為人類、為自己國家社會去解決問題;得到別人的敬重,並不是你上了幾篇SSCI,而是你為這個社會貢獻了多少知識分子應盡的責任。對照起來,五年五百億,真是一場鬧劇... ---以下為轉貼--- 您的可口可樂!馬承九教授 2011/08/17 修 作者:張幸真   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馬 承九談及最令他感動的事,是民國六十年代,台南鹽水一位種植苧麻的老農民,送給他一罐可口可樂的往事。三十幾年前的可口可樂,飄洋過海而來,相當昂貴,但 是這位老農民,為了感念馬承九成功研發推廣麻類採纖機,並且提議由農會無償提供農民使用,使得農忙採收的季節,農民得以使用麻類採纖機,節省十倍人力。受 惠的老農民,即使在溽暑時節,仍舊堅持帶著孫兒孫女,在太陽下等著向遠道而來視察的馬先生親自道謝。 大太陽下,八十幾歲的老農民,拄著柺杖,牽著孫兒孫女,蹣跚走到馬承九教授面前,恭敬地鞠躬,奉上一罐可口可樂:「您的可口可樂!馬教授!真多謝!」 那罐在太陽底下曬得溫熱的可口可樂,讓馬承九教授當場落下淚來。         「成大一直保有一個特色,特別是機械系的老師很清楚地有一份社會使命感,這種社會的使命感在學生身上,感受得非常清楚,最清楚的就是馬承九老師。」 1978 年 畢業的彭明輝,回憶道。機械系學生口中傳頌著,只要到台灣任何一個工廠去,都聽得到人家在講馬承九。因為馬老師會關心台灣工業界的事,他會到工廠去,而且 非常低調,頭低低地不想讓人家看到。可是就是會有年輕的學弟在第一線看到後回報上級:「馬老師來了!」一路路往上呈報,最後廠長帶著一堆主管衝下來接待, 回報遭遇的困難與實際問題。 瞭 解工業界面臨什麼問題、知道台灣的學術圈欠缺什麼知識,馬承九會開始針對問題,想辦法去讀書研究,彙整知識,寫成中文教科書。寫完後他就開課,台灣業界最 欠缺的知識技術就會這樣隨著課程流傳出去。馬承九一生的著作史,從工具機、內燃機、熱工學、旋輪機、機構學、機械工作法,一直到到燃料電池,加上德文譯述 的車床相關技術書籍,幾乎是為台灣工業而寫,也等於是台灣的工業機械發展史。從來不會有人去問馬老師有幾篇期刊論文?也從來沒有人敢輕易低估馬承九對學問的熱忱與實力。 馬 老師的課,修課及畢業校友來旁聽的學生們總是擠爆課堂,學生常常坐到窗台上,甚至滿到窗外的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