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令人感動的特洛伊三部曲

我沒有完整看過特洛伊的神話,卻看了這部脫離神話,單寫戰爭現實的歷史小說。古希臘與羅馬,的確可以說是小說故事的寶庫,從伊里亞德、奧德賽到希臘諸神之間的愛恨情仇,每一樣都是作家們靈感的來源與寫作的培土。這本小說也是依此而成。 這三部曲,一開始吸引我的原因,是當我知道它作者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想在自己生命的盡頭之前把它完成,卻又壯志未酬,死於桌案之前。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其妻將亡夫遺稿彙集整理,將剩餘的第三部故事給寫齊補完。網路上一些感想都覺得第三本書多了些兒女情長,不似前兩本情節緊湊精彩,但我覺得,這或許是一種紀念其亡夫的方式吧。 再來說說其中的人物,大抵和神話的版本有所出入,甚至有的出入更多。海倫並非豔冠群芳,而奧德修斯的形象也非英明神武,甚至阿加曼儂是個狡詐到令人討厭的國王。然而,特洛伊王子赫克特與帖薩里王阿基里斯,仍是故事中的勇士與戰神般的存在。 故事以阿加曼儂在聽取預言的橋段開始。預言師,或許是這整部歷史小說中超自然的部分,而預言的內容,也貫穿了故事中人物的命運。但是,重要的不是命運的結果,而是邁向結果的過程,這,才是這部作品的精彩之處。 先來說阿加曼儂這位國王好了,他不相信預言,對於預言嗤之以鼻,卻又在意預言的內容與意涵,這也導致他始終視主角海利卡恩為眼中釘、肉中刺。他是個極富謀略的武夫,他的故事與終局,卻也讓我了解到戰爭的最後終點—無盡的空虛。 而我最喜歡的角色,並不是運氣好到令人忌妒的主角海利卡恩,也不是女主角安卓瑪姬,而是第二部才著重描寫的邁錫尼兩人組之一:巴諾寇。 他的人生哲學很簡單,出外宰敵人,贏得榮譽,返鄉喝酒吃肉抱女人。這也貫徹到他的思考與處世上,就是簡單兩個字。巴諾寇的腦袋無法思考太複雜問題,他覺得美就是美,他覺得好就是好,他是戰士,生活就是打仗賺筆錢,然後退休抱老婆享受人生。 命運對於擁有這麼簡單願望的巴諾寇,卻把他推向更加複雜的人生。看到他人生最後一個表情,是咧嘴笑著死去,讓人覺得,這樣的死法,真的挺符合他豪爽的人生態度。阿果里歐斯、赫克特與阿基里斯、巴諾寇,這些英雄都死得壯烈感人,而這也為這部小說添增讀完讓人回味不已的魅力。 三部曲終末的結局場景,相當感人,我個人也很喜歡。藉由一場葬禮,把三本書的英雄收結在一起。最後安卓瑪姬的一句:「我曾與英雄同行。」多多少少也表達了接續作者志業的妻子,對於亡故作者的最後道別。...

關於最近瘋狂累積的未讀書單

過年時候以及書展的時候,可能哪根筋不對了,買了一堆書,來者不拒的結果就是維持五成以上的讀閱率(已讀完的書/全部的書),跌破了五十趴。雖然很想再把比率拉起來,卻偏偏有幾本書都是那種300~500頁的厚書,有時候一次讀完還真的挺耗力的。 不過那種看書看到睡著,然後睡醒繼續看的感覺還蠻不賴的,有如在長跑一般,稍微放慢自己的速度,但是最終會跑完的過程。一種以閱讀為名的長跑運動。而我需要讀完7本書我才能再度達到五成以上的目標。依照目前的速度,如果全心全意,希望可以在四月底前達成。 話說回來,有時候對於一些作家的系列作品,已經有種連續劇迷的習慣。不會期待它能帶給你多大的驚喜,會閱讀它只是你想知道角色的發展與冒險;明明知道作者對於劇情、詞彙以及形容語句會是怎樣去堆疊,但是,我還是想一窺究竟。對我而言,這只是另外一種八點檔或是長壽劇的形式。 南方吸血鬼和賽門葛林的作品,就是屬於這類型,無論你從哪一集看,都可以迅速切入劇情,無須前情提要,它們就是有這種讓讀者輕鬆融入的能力。當然,這也跟的劇情單純與人物個性鮮明也有關係。而這類作品的作者,也擁有絕佳的寫作速度,堪稱快手。 而只偏好閱讀這類的作品,對於一個讀者而言,並不是好事,這就跟運動一樣,不該只挑像是散步的輕鬆運動去做,而需要偶爾挑戰那種百公里的單車騎乘。 我最近太偏食了。 該是回頭讀讀台灣作家的時候了。 不會是九把刀,最近他的書讀完,都會有種空虛。 而像是台灣幹譙老前輩,李敖,罵了半個世紀,依舊犀利不已。還有之前累積的一些華人作家、經典文學。 順序預計是這七本。 大江大海騙了你、1984、最後的貴族、噬血王子的背叛、北京法源寺、黑色的翅膀、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第四本算是八點檔式的短暫休憩。 希望如期達成。

行善,有分什麼高調低調,居心叵測或真心誠意嗎?

我是覺得啦,人家來台灣行善( 灑錢 ),就是好事啊。粗爆也好,細膩也罷,嗟乎來食也無所謂。 只要能給需要的人活下去的動力與支援,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了,這位首善的行為或許有人無法苟同。但是那是我們這些吃得保穿得暖的人,用自己的角度去評度的。在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眼中,這位先生,或許真是個活菩薩。 無論他是不是把關懷與支援送到真正需要的人,至少他的行為,讓我們自己有一些反省,這就夠了啊!

[Tip] Grub menu editing

參考(照抄)來源 Ubuntu 10.04後,全面改換Grub 2.0來管理開機。 在沒有安裝其他作業系統的全新 Ubuntu 9.10 或 10.04 安裝下,GRUB2 將會直接開機到登入提示符號或是桌面。不會顯示選單。 在開機期間按住 SHIFT 可顯示選單(之前在傳統 GRUB 中是 ESC 鍵) 沒有 /boot/grub/menu.lst。已被 /boot/grub/grub.cfg 取代。 在 grub 提示符號下沒有「/find boot/grub/stage1」。Stage 1.5 被淘汰了。 主要選單檔,/boot/grub/grub.cfg,不應再被手動編輯,即使是由「root」身份。 grub.cfg 會在任何有更新、核心被加入/移除或是使用者執行 update-grub 的時候被覆寫。 可使用的 Linux 核心清單將會參考在 /boot 目錄下的檔案自動產生。並非像以前需要編輯一個 menu.lst 檔案中的清單。執行「update-grub」來更新此清單。 使用者可以編輯一個客製化檔案,/etc/grub.d/40_custom,在其中使用者可放入自己的選項。此檔案將不會被覆寫。 主要用來改變顯示設定的設定檔是 /etc/default/grub。 有好幾個檔案用來設定選單 - 上面提到的 /etc/default/grub,還有所有在 /etc/grub.d/ 目錄下的檔案。 分割區編碼方式變更。現在第一個分割區是 1 而不是 0。然而第一個裝置依然是 0(沒有改變)。 無論何時執行 update-grub 指令時,都會自動搜尋其他作業系統,例如 Windows。 在 update-grub 指令執行前,所有設定檔中變更的設定都不會生效。

童年的驚悚回憶: 殺人驚嚇館

相較於作者其他的作品,這本書算是相當輕鬆好讀,以往我下定決心要再晚上兩三個小時讀完的書,沒有一本讀完的;可是這本書很輕易達成我的目標。推理小說有趣的地方是,作者可以玩一些文字遊戲,他可以隱瞞一些事,但是卻又不損情節的上下連接。經典之作還算是歌野晶午的[在櫻樹抽芽時,想你],讀者會覺得最後有點被作者耍了,但是卻又找不到不合理的地方。 雖然這本書作者也玩了一些文字遊戲,隱瞞了一些事沒對讀者說,但是就技術層次而言,並不是太高明。也無怪乎作者一開頭就為了自己打預防針:[這本書是給青少年看的]。雖說裡面的詭計其實並不高明,而是作者刻意隱瞞下所構築出來的幻象,但是在館內氣氛的鋪陳,以及隨著真相一步步揭開,引起讀者那逐漸升高的驚悚感覺,卻是相當出色。最後的結尾也讓讀者有不小的想像空間,雖不像胡斐那一刀究竟砍不砍下去那種情義的兩難,但也讓詭異氣氛隨著小說結尾仍縈繞在讀者心中久久不散。 讓裡面氣氛加分的,還有那配合情節推展的插畫;無論是虛弱神秘的少年、令人悚然的人偶、或是行事怪異的老人,都在插畫裡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此外,書皮裡的隱藏封面,也有讓大家嚇一跳的感覺,或許台灣出版社是奠基於這種驚嚇感,才設計這麼平實的書皮吧。

Add adb path for sudo

筆記一下。 在.bashrc #Alternative 1: alias adb alias adb='/home/chihyen/android-sdk-linux_x86/tools/adb' #Alternative 2: export PATH export PATH=${PATH}:/home/chihyen/android-sdk-linux_x86/tools #re-select the PATH for sudo alias sudo='sudo env PATH=$PATH'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這本書還蠻讚的,裡面說到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背景與快速起飛的緣故。佐以民國初年、晚清以及國民政府八年抗戰的背景來述說從1978年以來的中國改革開放為何能夠讓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 裡面的歷史描述當然和我們小時候看的歷史大異其趣,無論是晚清的欲振乏力或是民國初年的紛亂擾嚷,其實都有它在歷史上的背景與原因,絕不是單純的政府腐敗無能或是軍閥割據一兩個現象就可以帶過。其實從清末中國門戶開放後,中國的發展就已經與全球聯繫在一起了。 我覺得它裡面有句話說得很對,經濟學家是帶領大家了解這個世界經濟運作的真相與原理,而不是預測明天股價和財務商品的趨勢。 對於在台灣討厭中國的人或許喜歡中國的人都需要看看,畢竟這個惡鄰居/好鄰居在全球經濟的位置可也是大到我們無法忽略了。 最近就專心把這本書看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