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讀書摘要]大腦喜歡這樣學(A mind for Numbers)

為大腦暖機:


    在精讀書本的內文前,先快速看一看圖片、表格、或是書章節後的一些練習問題之後,在對書本的內文進行閱讀。

  • 學習與大腦的關係

1. 大腦的兩種學習模式:

    專注模式(Focus mode)與發散模式(Diffuse Mode)。人類的大腦就是在這兩種模式中反覆切換去運行。

    專注模式是針對一件是深入且循序漸進的方式去思考與處理問題,發散模式則是讓思緒遨遊在大腦不同區域間;從自然的演化來看,這兩個模式分別針對了"進食"以及"警戒掠食性的危險動物"而來,這兩種模式無法同時運行,而需要切換來應付各種不同的情境。

    對於數理學習的方面,由於人類的演化,大腦還無法有效去處理抽象化的概念,而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 跳脫不出一開始就錯誤的方向或是想法)更加深了這一層學習的困難度。因此,對於數理的學習,更該使用兩種模式的切換去了解各個抽象概念以及解決其中所衍伸的問題。

2. 學習是一種創造:

    對於新事物,首先需要使用專注模式去學習,當專注逐漸衰退時,就要做一些其他事情進入到發散模式。

    對於學習來說,反覆的練習(專注),接著休息一陣子(發散),有助於學習到東西的記憶固化。如同疊磚造牆一樣,當疊了一層磚(專注)後,需要等待水泥乾掉(發散)後再繼續往上疊磚。

     而所謂創新,就是在這兩種模式切換的時候會萌生出的火花。

    工作記憶,可以在腦中短期停留的四組記憶組塊,可以應付學習初期的記憶;長期記憶則是反覆理解工作記憶後,將它存入大腦的廣大倉庫中,由電腦來說,工作記憶就是RAM,長期記憶則是HDD。

    睡眠對於學習來說,相當重要,除了生理上會排除大腦的毒素外,同時也會幫助大腦建立白天學習事物的連結,並強化學習到的記憶,而對於正在解決的問題來說,睡眠可以重新在事物的連結中找到新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3. 記憶組塊與能力的錯覺:

    建立記憶組塊: 
        專心研讀學習的資料
        理解學習的資料
        建立學習資料的脈絡->鍵入長期記憶的關鍵。
    上而下: 觀察自己學習的資料在整個脈絡中的位置
    下而上: 反覆練習自己學習的東西而逐步完成學習的脈絡

    熟悉組塊可以讓你如何使用學到的東西去解決問題;了解脈絡讓你知道遇到問題要用哪個組塊去解決問題。

    因此,自我練習、熟悉、回想自己學習的東西這樣的循環來加深自己的記憶組塊,這樣子可以讓記憶組塊慢慢地進入長期記憶中,這時候你的工作記憶,就只會剩下一條連結。

    能力的錯覺,就是自已以為學會了。看得懂解題的範例、範例的程式碼,並不是代表自己已經可以理解並使用學到的知識了。經過不斷練習,回想,使用,並多多接觸不同種類的問題,把自己的知識脈絡化,才可以真正掌握自己所學到的東西。

    因此,除了過度練習(反覆練習),交錯的練習也是讓知識脈絡化的方式;我們透過交錯的練習(運用不同的工作記憶/記憶組塊),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何時可以使用學得到的知識技巧。


  • 如何不再拖延:

1. 習慣的毒性與助力:

    意志力是珍貴的資源,不要(也不需要)把意志力拿來對抗拖延的毛病。

    令人恐懼的不是逃避的事情本身,而是你對要去做這件事的期望:[我沒辦法做好它,它會把我搞死]這類的期待所產生的恐懼使你逃避了要做的的事情。

    但你對事情有恐懼的期待(發散模式)時,大腦就會習慣去把注意力轉移到愉快的事情(專注模式),而大腦就會有暫時性快樂的感受。

    這就是拖延發生的過程,或稱之為殭屍化的現象。

2. 殭屍無所不在:

    腦中的殭屍有四個過程來影響你的生活:
    提示
    例行動作
    獎賞
    信念
    而拖延的習慣就是從這四個過程的循環造成的。
    因此,改變拖延的方式,就是忽略提示或是改變提示,形塑你所想要的儀式或是環境,接著進行你想要進行的工作,結束後給自己一些獎賞;並一點一點加強自己能夠改變的信念。

    番茄鐘工作法就是這樣的一個工具。先設定25分鐘的專注時間(提示),然後投入自己要做的事(例行動作),結束後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賞,最後慢慢成為習慣(信念)。

    我們專注在過程,而非最終的結果上,所激發的專注力會更加強大。

3. 建立有用的記憶組塊

    工作記憶經過反覆的刻意練習後,就會形成記憶組塊,而記憶組塊就會慢慢內化成為長期記憶。

    回想,也是學習的強大工具,不藉由書本的內容,而在自己的腦袋中回想自己所學的內容,對於學習的效果是會大大提升的。

    記憶組塊的建立方式: (七個步驟)
    先完成一個題目或一個觀念的學習
    再學習一次或做一次題目
    休息
    睡覺,但是睡前再學習一次
    再做一遍題目或學習一次觀念(刻意練習,練習題目中較難的地方/觀念較難理解的地方)
    加一道題目或是相近的觀念
    進行動態重複(回想)

    對於新的主題,請先把重要的觀念釐清。建構出簡單的架構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對於學習的過程,會遇到所說的撞牆期,請不要感到挫敗,因為這是學習正常的現象,因為這時候腦袋正在和新的觀念互相搏鬥,當撞牆期過後,就會發現自己的學習突飛猛進。

    不斷回想,不斷給自己小測驗,都是加強自己學習的好方式。


4. 工具、秘訣、和小竅門:

    傳念,是一個重要的動作,它可以讓你忽略引誘你分心的事物,然後,利用提示讓自己進入專注模式。

    用自己做實驗,觀察自己,找出讓自己拖延的提示與習慣,並利用行事曆強制自己規劃。

    行事曆(工具)的使用方式就是,先列出一周目標,接著在新一周開始時,每天睡前列出隔天的處理事項,有可以當天完成,也有切割小單位的事項,每天五到十項,並設定完成的工作時間。

    當日工作時間完畢後,檢討自己的工作成果,根據工作成果來調整自己的工作內容,並了解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工作所需要耗的時間(秘訣)。

    小竅門在於,一天的工作開始時,先去處理最難的工作/學習。同時,不要忽視休息時間的安排,當有了休息時間,就可以讓自己有不再拖延的理由。理解工作開始時,自己腦中所擁有的負面情緒,是相當正常的,試著去忽略這種負面情緒,Just Do it!

5. 有關拖延殭屍的結語:

    紀錄與紀律對一個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對於拖延的克服,也是有效果的。我們或許可以在壓力之下激發自己強大的學習力,但是更重要的是,這種狀態像是火災時的怪力一樣,並不能將之視為一個平常的運作方式。

    因此,當我們過於專注去處理一件事或是一開始就一頭栽進工作,我們需要先去明智等待,停下來思索,並擬定接下來處理事情的順序。這是在Just do it 的動作之後,理性的審視自己的每一個工作項目是否明智。

    慢慢改變自己的,將工作任務切成小部分,都有助於自己慢慢進入新的習慣並養成規律。

    萬事起頭難,找出自己遲遲不肯面對的挑戰,並且尋找自己的第一步吧!

  • 如何記得牢

1. 增強記憶力:

    使用記憶宮殿法:在腦袋中想像一個畫面,一個空間,一個你記得的擺設或是你自己創造的房間,接著把你想記的東西塞進去。重要的是,你需要為塞進去的東西創造一個故事,一個情節,或是和房間/空間進行連結。反覆想像,讓自己可以習慣這樣子的方式去進行記憶。

    空間記憶的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經過生存的演化所獲得的珍貴能力,如果天生認為自己匱乏的人,可以藉由練習來增強自己空間的能力。這些練習像是,玩3D電腦遊戲、從各個角度來描繪一個問題,在平面地圖想像一條路徑等等。

2. 更多幫助記憶的秘訣:

    從前面的記憶法延伸,像是譬喻法、編造故事、將學到的觀念手寫一次並且重複間隔的複習,定期運動自己的身體,都是讓記憶更加深刻的方式。

  • 如何學得更深入

1. 欣賞自己的天分

    智商高低並不會影響自己的學習,智商高有智商高的優點,智商一般有智商一般的優點。

    智商高的人,工作記憶比智商一般的人多,但也容易被定勢效應所影響,有時無法隨機應變。智商一般的人雖然工作記憶沒有智商高的人多,但是只要好好運用自己的發散模式,就可以發揮創意在學習上面。

2. 大腦可以重新塑造

    大腦的髓鞘大概約二十歲可以發育完全,因此這時候的大腦,才算真正的穩定下來。

    各個領域的概念,其實多少都可以彼此連結,學習數理的記憶組塊,有助於作為連結各個領域概念的基礎。一個自己熟悉的記憶組塊,可以連結到別的概念而形狀相似的記憶組塊。這也是重塑自己大腦的一個關鍵。

3. 方程式之詩與心靈之眼

    理解詩,體會詩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是一種大腦對抽象性概念理解的練習。

    透過心靈之眼,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賦予生命,讓它們在自己的腦中述說故事、表演圖像。

    簡化,將目前學習的概念簡化到可以向任何不懂它的人解釋。

    轉移,當學好一個概念後,試著將它轉移到另外的領域,看有沒有可以相通的地方。而這也是某些數學家堅持學好抽象數學的原因,因為這樣,數學的記憶組塊才容易套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4. 自學的價值

    對於學習來說,毅力比智力更加重要,自我學習,就是需要很多的毅力來達成學習的目的。學得更透徹,想得更深刻。

    找一個好的老師,在需要問他的時候,去請教他,但不要浪費他的時間。

    學得慢不用驚慌,換個角度來想,你可以學得更加深刻。

    冷靜超然面對學習路上的打擊與批評。

  • 讀書方法與考試技巧

1. 避免過度自信

讀書的時候,需要一個學習小組來帶避免盲點,因為自己是最容易欺騙自己的人。當左腦計算出答案,我們仍需要右腦去質疑這個答案;當我們確認了一個結果或完成了一個答案,我們仍需要他人指出我們的盲點(腦力激盪)。

2. 應考策略

    回答一份考試檢查表,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考前一天要睡好覺。

    應試時,可以試著從難而易的順序去做題目,但是不一定要先把難的題目做完,自己堅持一定的時間就要跳到簡單的題目去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大腦先切到發散模式進行連結,而答案或許在這些連結中就浮現了。

    考試前焦慮時,可以使用腹部呼吸,慢慢感覺自己的腹部和胸部鼓起。考前一天也不需要竭盡全力的研讀,只需要把考的東西大致掃過一遍,因為心智的力量仍需要放到隔天的考試中。

    如果要檢查自己的答案,也請稍微轉移注意力後再進行檢查。

    考前保持樂觀的態度,或是把你對考試的感覺和想法寫下來,都有助於考試當下的發揮。

3. 釋放你的潛力,以及好的與壞的讀書方法

    回想前面學習到的東西,再提出十種好的讀書方式與十種不好的讀書方式

    十種好的學習方式:
    回想、自我檢驗、建立問題的記憶組塊、間格練習(切成小份量)、交錯練習、休息、自我詢問與類比、使用專注時間、先解決難題、想像學習願景

    十種該避免的學習方式:
    反覆閱讀、畫滿重點、看過覺得自己學會、臨陣磨槍、重複練習自己已經很會的地方、做問題前沒先看過課本、不向外發問自己的疑問、讀書會變聊天大會、不專注、睡眠不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UML]學習筆記-循序圖型(Sequence Diagrams)-8

定義 如果說之前提到的物件圖型是描述一個時間點的系統運作的樣子(memory snapshot),那麼循序圖型就是表示系統要做某件事情的那段時間內,運作的樣子(一個連續的過程)。 循序圖的重點是在描述一件事情,以及系統要完成這件事情的一連串動作,也是一種軟體系統運作的動態圖型。 上圖就是一個循序圖型,而有下圖的解析。循序圖會以做的動作(任務)出發,並列出所以參與到的物件/類別。接下來由上到下就是動作與物件彼此間的順序運作關係。下圖可以清楚展示出物件與類別/任務的互動關係。 循序圖組成的元素 有以下元素組成 -物件節點(Object Node) -生命線(Lifeline) -活化區塊(Activation Box) -訊息(Message) -內部訊息 -解構物件 -迴圈 要建構循序圖,必須要確定要描述的任務為何。 確定任務後,就要列出任務會用到的物件(即為物件節點)。 物件節點 ***************************************************** public class TestThermo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otWaterContainer h = new HotWaterContainer( 2 );          CoolWaterContainer c = new CoolWaterContainer( 50 );          ThermosGui g = new ThermosGui();          Thermos t = new Thermos(h, c, g);      } } ******************************************************* 上面的程式片段就是在描述一件任務,那件任務就是模擬一個冷熱水開飲機。 一開始先畫出類別和物件的節點,可以很清楚地分出類別和物件的區別。 最前面要是為一個主程式或是匿名物件的話可以用Use case diagram的小人圖來代替。

[UML]學習筆記-狀態圖型(Statechart Diagrams)-10

定義 狀態圖型主要會應用到軟體系統中,某項任務的生命週期。任務的生命週期中,會有不同的狀態,藉由不同狀態的檢視,可以去檢查任務是否有未考慮的情況或是邏輯的謬誤。 上圖就是表示一個執行緒的生命週期,還有它本身的狀態變化。 另外,狀態的數量必須是有限的。 組成元素 狀態節點(State node) 狀態圖型主要使用兩個特定的符號來表示生命週期的開始與結束。 初始狀態(Initial State),使用實心黑色的圓形。 結束狀態(Final State),使用實心黑色的圓形,外層再包一圈空心的圓形。 除了開始和結束外,狀態節點就是表示生命週期的某一種狀態,它的節點內容包含兩個部分。 名稱區格(Name Compartment) 內部轉換區格(Internal Transition Compartment) 通常內部轉換區格會因簡化而省略。 下圖就是含有內部轉換區格的狀態圖型 接下來仔細解釋名稱區格以及內部轉換區格的定義 名稱區格 名稱區格的文字表示生命週期中的一個狀態,UML的規定並非必填,如果沒有填寫就稱為匿名狀態。 內部轉換區格 內部轉換區格主要用來表示狀態節點內部的轉換狀況,這個地方使用四個標籤來說明進入狀態節點後到離開狀態節點時,狀態節點內會做哪些動作。 entry: 進入狀態節點的動作 exit: 離開狀態節點時的動作 do: 停留在此狀態節點時執行的動作 自訂標籤: 使用下列格式來自訂標籤與動作 其實跟其他標籤格式差不多,除了標籤名稱外,就是有參數可以去填寫。 轉換(Transition) 在狀態圖型中,兩個狀態節點間的標示就稱為「轉換」,用來表示狀態節點間如何轉換過去的。 轉換標示的格式如下。 事件名稱: 通常會是物件/類別的方法名稱 參數: 可選擇性的宣告,就是傳遞給事件的參數 條件: 可選擇性地宣告,用來表示狀態轉換的條件 這邊用個修改紀錄的的狀態圖來做例子。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update record]的狀態可以經過update的事件後,來到達下一個狀態[record updated] 子狀態(Sub-State) 從之前開飲機的例子來說,狀態圖可以如下圖。

[UML]學習筆記-活動圖型(Activity Diagrams)-11(全系列結束)

定義 活動圖型是用來顯示軟體系統中特定的活動情形,和其他圖型最大的差異,就是它專注在「活動」上面,而不會去理會物件、類別相關的問題。 因此,活動圖型只關心活動的開始、過程、與結束,使用一般流程圖的方式來繪製就可以了。 譬如一個偵測溫度到自動加溫的活動流程。 活動圖型的用途 針對循序圖型中比較複雜的訊息傳遞加以說明 顯示狀態圖裡面較複雜的狀態轉換事件 說明合作圖型裡面的訊息 圖型組成的元素 活動圖型由下列的基本元素組成。 狀態與活動(State and Activity) 轉換(Transition) 分支(Branch) 分歧與結合(Fork and Join) 水道(Swimlane) 狀態與活動 狀態元素其實和狀態圖型中的開始與結束狀態是相同的,而活動則是圓角矩形來表示。 上圖如果轉成程式碼會是下面的樣子 轉換 轉換主要是一個箭號,用來連結活動圖型中的狀態與活動。只有在分支出來的箭頭才會在上面加上說明或是條件。 分支 分支會根據判斷式而導向不同的活動,分支後的轉換就需要加上說明或是條件。 水道 活動圖型中,活動流程可能很單純在一個方法或類別中就完成了,但是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角色去一起完成流程。 下圖是一個聊天的程式。 圖中,以Mary發訊息給[Chat Server]的流程來說,就需要使用不同的「水道」來區分不同角色所負責的活動。 水道也可以使用行為者標記來表示角色,這樣可以讓活動圖型更加清楚。像下圖就是是客戶去購買產品的活動流程。裡面的角色就包含了[客戶]、[服務中心]、以及[訂單系統] 分歧與結合 以聊天程式的客戶端來說,其實有同時執行兩個執行緒,一個是sender,用來傳送訊息,一個是receiver,用來接收chat server回傳的訊息,因此可以使用Fork來顯示這種同時進行的活動 在圖中,分岐的表示是使用一條粗黑線來分成兩個執行緒所做的事情。 結合的部分,就是要把分歧的活動再次結合成一個活動的表示方式。 上圖的計算機就是一個結合的典型例子,它裏頭的活動運作的加減乘除活動之後,均會顯示在一個統一的活動(螢幕顯示)上。 程式碼的